项征

职务:课题组长、特聘研究员
电话:+86-755-2153-5346
邮箱:xiangzheng@pkusz.edu.cn
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
2016-至今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特聘研究员
2014-2015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博士后
2008-2014        美国索尔克研究所,博士后
2002-2007        北京大学,理学博士
1998-2002        北京大学,理学学士
研究领域
      第一个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与生物催化。通过对具有重要生理活性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进行探索,结合酶的定向进化、代谢调控和选择性化学转化,实现天然产物及类天然产物的高效、多样性合成,并进一步对化合物的生理活性进行优化。通过对天然酶的理性改造和定向进化发展高效、高选择性的新颖化学反应,并用于药用天然产物和小分子药物的绿色合成。
      第二个研究方向为基因编码非天然氨基酸及其在癌症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设计和合成具有新颖结构和功能的非天然氨基酸,利用琥珀密码子抑制策略在活细胞中将其基因编码至蛋白的特定位点,用来研究或改造蛋白质的功能。课题组主要利用这项技术对与癌症相关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发展用于癌症治疗的生物大分子药物。
      第三个研究方向为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评价。将结构生物学、虚拟筛选、有机合成化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手段相结合,发展与癌症相关的蛋白酶和G蛋白偶联受体的小分子先导化合物。
研究成果
      1.首次提出并通过实验证明了邻近效应促进的蛋白质交联(proximity-enabled protein crosslinking,PEPC)这一概念。此前化学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只有不含有化学反应基团、或者能够进行生物正交反应的非天然氨基酸才能被成功的插入在蛋白质的特定位点。项征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含有弱亲电官能团的非天然氨基酸可以在活细胞中被插入在蛋白质的特定位点,并能够选择性的与其邻近的天然氨基酸残基进行反应形成稳定共价键。项征与其合作者进一步将这一方法应用与CRF-1R与其多肽激动剂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中,首次阐明了两者的相互作用模式。
      2.项征及其合作者进一步发展了一系列能够与半胱氨酸残基反应的卤代烷类非天然氨基酸,进一步拓展了PEPC的应用范围,这些非天然氨基酸已被本领域的其他课题组应用于不同方向的研究中。
      3.系统的优化了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基因编码非天然氨基酸的系统,提高了多种非天然氨基酸的插入效率,为这一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项征博士在Nature Methods、Angewante Chemie、Cell、Neuron等一流化学和生物学学术期刊中发表研究论文19篇,其中有多篇文章被C&EN News、Nature Methods、Cell、Faculty of 1000(5次)、ScienceDaily(5次)等报道。
代表性成果
1.Zheng Xiang, Haiyan Ren, Ying S. Hu, Irene Coin, Jing Wei, Hu Cang and Lei Wang*. Add an unnatural covalent bond to proteins through proximity-enhanced bioreactivity. Nat. Methods. 2013, 10, 885-888.
2. Zheng Xiang, Vanessa K. Lacey, Haiyan Ren, Jing Xu, David J. Burban, Patricia A. Jennings and Lei Wang*. Proximity Enabled Protein Crosslinking via Genetically Encoding Haloalkane Unnatural Amino Acids.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2190-2193.
3.Zheng Xiang and Lei Wang*. Enantiospecific Synthesis of Genetically Encodable Fluorescent Unnatural Amino Acid L-3-(6-Acetylnaphthalen-2-ylamino)-2-aminopropanoic Acid. J. Org. Chem. 2011, 76, 6367-6371.
4.Zheng Xiang, Tuoping Luo, Kui Lu, Jiayue Cui, Xiaomeng Shi, Reza Fathi, Jiahua Chen and Zhen Yang*. Concise Synthesis of Isoquinoline via the Ugi and Heck Reactions. Org. Lett. 2004, 6, 3155-3158.
5.Irene Coin, Vsevolod Katritch, Tingting Sun, Zheng Xiang, Fai Yiu Siu, Michael Beyermann, Raymond C. Stevens and Lei Wang*. Genetically Encoded Chemical Probes in Cells Reveal the Binding Path of Urocortin-I to CRF Class B GPCR. Cell 2013, 155, 1258-1269.